How to Learn Python for Frank Hu?

结业典礼--大妈的总结

课程开始的幕后秘密

一句话----头一次, 是实验行为
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

教学反转设计大纲

不给统一教材,只有任务和期限,任由大家在互联网上折腾,承诺可以提供所有帮助,前提是要说出来。

例子: 游泳 做菜

这虽然听起来很赖皮,但基于的学习原理很简单。

举个例子,比如学游泳,怎么学会的? 无论看多少奥运会比赛或教学视频、教程,如果不下水亲自游,永远学不会。因为虽然游泳的原理很简单,就是利用人体在水中半悬浮的特征,加上比较省劲的办法,就可以自由自在在水中游动,但每个人的密度不同,身材不同,肌肉分布不同。同样是游泳,每个人的技术是有微调的,教程只是将这些千奇百怪的游泳技术进行抽象,让你能够下水尝试。而且即使学会了在大明湖游泳,但在海边等不同地方,由于水质、环境、温度、风力 不同,同样一个游泳姿势也会微调。

举游泳的例子,可能有人还是不明白,为什么给定教材无法提供帮助。 那么中国人都会吃,就以厨艺举例。比如麻婆豆腐,是川菜非常标志性的菜品,没吃过麻婆豆腐的中国人,很罕见。这个例子大家应该都能有体会。 如果碰上自己生命中的7月28日,男神/女神 喜欢吃麻婆豆腐,你打算为 男神/女神 亲手做麻婆豆腐,于是在电视看厨神比赛、找教程,记下所有细节,但你能一上手就端出完美的麻婆豆腐嘛? 想想也不可能,菜品只要落到菜谱里,就成了抽象的概念,色香味的特点在不同人的嘴里是感觉是不一样的,而且,即使你找到所有食材,和教材制作时食材的特性也可能不同。另外,在同一个油温下,不同的材料,需要做不同的处理,完全靠教材是做不出好的麻婆豆腐的。最后,即使练习出了符合你自己的口味,也不一定符合神的口味。

想掌握一个技能的时候, 教材是学习中极其不重要的一环

  • 特别是在信息过载的当下, 教材愈发不重要了...(历史上信息不足)
  • 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编程世界观
  • 读书(即使是背下来)只能得到汉字, 不能形成思想
    • 开课时不敢和大家讲, 因为颠覆性太强. 另外大家很可能不会相信
  • 形成有意识的足够强度反复练习, 加上学习环境(大家都在如此尝试)和同侪压力

事实: 从转化率, 留存率来讲, 比一般 mooc 高了三倍..
前期准备 coursera
大家基本掌握 python, 进入开发的实际工程阶段--真正的关键, 在工程

有了编程思想是什么样的? -- 如何解决问题

  • 遇到问题, 反应是 解决它!
  • 其它思想: 当问题不存在, 重新定义问题, 降低问题优先级...
  • 直面问题, 并把它解决到完的自信!
  • 问题不在是问题, 而是一组可简化的, 越来越小的, 可预知的工程结构. 问题只会变成挑战, 是学习新知识的框架和动力
  • 有了编程思想,人生、世界观将会不一样,这种发自内心对世界的自信,是因为通过编程思想,或对移动互联网的数据的处理,发现世界总会有一个维度可以完全用数字化的方法理解、管理、解构、计算、预测。

MOOC 中最大最大的困难: 注意力管理

  • 其他困难都是由注意力管理衍生出来的
  • 学校: 物理上的学习氛围控制是对的
  • 大部分人: 控制住了肉体, 也就控制住了思想
    • mooc 设计:
  • 原有计划: QA 邮件列表 组长 班长 评分点--因大家反感取消
  • 每周任务: 设计任务难度很大;
    • 线下面基是最大惊喜
  • 非常高效, 团队自己都完全没有想到
  • ⾃⼰在家⾥安静的环境居然不如在嘈杂的咖啡馆写得有效?!
  • 第二期的计划因此变化

大妈的感慨

  • 总体压力不大: 早期引导工具使用,中间一些坎的思路演示,以及每周集中答疑
  • 预想中的每天20-50封邮件轰炸没有产生
  • 所有技术邮件的终止都是大妈...这不科学. (不管是否解决应有反馈. 这种情况和注意力管理一样,也需要解决。大家对自己的问题的注意力无法控制,可能是三分钟热度,或避开问题,工程思想还没有形成。)
  • 完全不可预测大家会提什么问题, 不可预测大家能否理解掌握 py 中各种标准化的工业界的习惯用法
  • 工程体验首先是量的积累
    • 代码行数一百/一千/一万/十万, 对于工程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
    • 对于本课程 500+ line 50+ commit 是基础
  • 很多坚持到最后的同学实现了0-1的跃迁
  • 大妈和仁波切的自信: 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线下结合, 用12周左右让大家建立合理合格的编程思想, 是完全可行的.

References: